纤支镜辅助麻醉下气管下段腺样囊性癌切除手术:是否安全有效?

萝卜吃兔子
Lv.5
在一位40岁男性的主气管中发现了一个腺样囊性癌。他最初没有出现发热、咯血、胸闷、胸痛、心悸、咽部异物感等典型症状,体重也未明显下降。然而,他近日出现了夜间入睡困难,食欲正常,大小便正常。他的呼吸运动正常,双上肺呼吸音粗糙,双下肺可以听到少许痰鸣音,而右下肺的呼吸音较弱。
在门诊的胸片检查中,发现他的右肺不张、右肺炎和右胸腔有少量积液。入院后,CT/MRI扫描显示他的主气管中有肿物,阻塞了约80%的管腔,且底部较窄。
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在他的气管下段有一个大约1cm的肿物,几乎完全堵塞了气管。肿物的表面光滑,血管网清晰,但有一小片状糜烂。从肿物中取得的活检标本送去进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为气管腺样囊性癌。细胞学检查中未发现癌细胞。
肺功能测试显示,他的用力肺活量为3.11L,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为61%,这表明他的通气功能轻度到中度受损。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麻醉医生制定了以下个体化麻醉管理方案:
1. 取左侧卧位,准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主气管腺样囊性癌切除及癌段气管袖状切除,并计划行主气管端端吻合。
2. 在纤维支气管镜的引导下进行气管插管,确保管尖位于肿物上方。
3. 开胸后迅速切除肿物,并将原导管送入左主支气管进行单肺通气麻醉。如有必要,将在术野切开右主支气管,加插气管导管进行喷射通气。
4. 完成气道重建后,将导管退至吻合口上方,恢复双肺通气直至手术结束。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
5. 提供充分的术后镇痛,并保持患者颏胸位以减少气管吻合口的张力。
手术按计划进行,采用咪达唑仑、异丙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完成气管插管,并确保套囊压力适当。手术过程中使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维持麻醉,并间断注射维库溴铵以保持患者的镇静状态。
手术从开胸到肿瘤切除仅用了35分钟。然而,在将气管导管送入左主支气管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临时将导管送入右主支气管进行单肺通气。由于患者处于左侧卧位和右侧开胸状态,导致通气血流比失常,血氧饱和度最低时降至85%。
手术医生迅速游离左肺根部,完全暴露隆突后,外科和麻醉科医生密切配合,将气管导管成功送入左主支气管。套囊内压调整为30 cm H2O后,左肺单肺通气得以恢复,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随后进行了主气管残端的修整和主气管端端吻合。完成吻合后,将导管推至吻合口上方并恢复双肺通气。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左肺单肺通气时间累计为50分钟。手术历时3小时10分钟顺利完成。术后进行静脉镇痛治疗,并保持患者于颏胸位接受呼吸机支持治疗3小时。待患者清醒并能够配合后拔除了气管导管。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为2.7 cm×2.0 cm×1.8 cm,侵犯了整个气管壁层。淋巴结均为慢性炎症表现,两端气管切缘未见癌细胞残留。由于癌细胞已侵犯整个气管壁层,患者在术后接受了一个疗程的加强放疗。
术后20天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距隆突1.5 cm处可见手术切口缝线残留,周围粘膜略显潮红,但管腔通畅无阻。术后25天患者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