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的检查手段和治疗原则有哪些?

且醉待山雨
Lv.2
纵隔肿瘤是起源于纵隔的一组肿瘤,其中包括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淋巴肉瘤、恶性淋巴瘤、心包囊肿、脂肪瘤、神经原性肿瘤和食管囊肿等。其中,良性肿瘤占多数,畸胎瘤多见于30岁以下,其他肿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除淋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外,大多数纵隔肿瘤预后良好。
常用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和有创检查。影像学检查方面,胸部X线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能显示纵隔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及有无钙化。CT扫描则能提供更多信息,如肿瘤侵及邻近结构和组织的关系。MRI则在判断神经源性肿瘤有无椎管内或硬脊膜内扩展方面优于CT,而超声检查在实质性、血管性或囊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上有很大价值。有创检查方面,经透视、CT或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纤维胃镜检查、胸腔镜(VATS)、纵隔镜、颈淋巴结活检和剖胸探查都是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方面,除恶性肿瘤适于放疗、化疗外,绝大多数病例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无症状的纵隔良性肿瘤和囊肿,如无手术禁忌证,也应该予以手术切除。对于一些难以确定良、恶性的纵隔肿瘤,如胸腺瘤,若不及时予以手术治疗,则有可能耽误手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