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发病机制研究最新进展

下一个秋季、Lv.1
  近日,来自新加坡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引发胆管癌症或胆管上皮癌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Genetics》上。文章中,研究者们鉴别出了一种名为BAP1的新型基因,其参与了DNA的拆卸过程,因此或许可以开发出染色体的修饰药物来对DNA的拆卸过程进行靶向作用,从而抑制CCA的发生。研究者Teh说道,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我们将会鉴别出哪些胆管癌患者更得益于染色体修饰药物的治疗。
  这项研究为揭示胆管癌的发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路,Rozen教授表示,在癌症研究中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就是:是否不同的致癌物都会引发同一种癌症,从而引发相同类型基因的破坏,或者说是如果不同的致癌物引发不同的基因破坏?当然这些都得花费大量时间去进行深入探究。
  最后研究者表示,目前的研究发现将帮助我们联合国际上多国的科学家来进行共同研究,当然最终目的就是开发终极的疗法来治疗患者的胆管癌症。
【知识链接】
  胆管癌症是一种罕见、但致死率极高的肝癌,研究者的重大发现或为未来开发治疗胆管癌症的新型疗法提供帮助。
  胆管上皮癌(CCA)是一种胆管细胞无限增殖引发的恶性癌症,而胆管又属于肝脏将胆汁排出到肠道中的一段组织;在很多国家CCA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癌症,但是近些年来其发生率逐年增长,尤其是在某些国家,比如在泰国和老挝的东北部等地,这些地方CCA发病率较高,尤其是那些暴露于肝吸虫的病人发病率更高。
胆管癌的预后
  肝内的预后最差,肝门部胆管癌如能够完整切除肿瘤,患者可实现长期生存,远端肝外胆管癌因较易切除,生存率较高。
  胆管癌常易转移至肿瘤附近的淋巴结,最常见的转移器官是肝脏。肿瘤如不能切除,不管有无远处转移,即便放置支架,其预后也非常差。患者接受外科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20%到43%,手术联合化疗的5年生存率为26%,对化疗的反应率
总数 0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

帮助患者降低花销

药房对接、病历翻译、远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