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各治疗方法解析

指尖余光Lv.1
     胆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临床较少见,占所有恶性肿瘤不足1%。医学上,胆管癌根据解剖位置的不同分为:肝门部胆管癌(PHC)、远端胆管癌(DCCA)和肝内胆管癌(ICCA),肝门部胆管癌最为常见。
     目前,手术治疗是胆管癌最佳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早期诊断困难,确诊时多为晚期,因此只有不到10%的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治疗,但术后复发率较高,生存率低等问题仍然未能解决。
     总体来说,胆管癌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瘙痒(66%),腹痛(30%~50%),体重减轻(30% ~50%),及发热(20%)等。但由于胆管癌的分型不同导致了胆管癌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其致病因素有多种,相关研究表明,丙型肝炎、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已被确认为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尤其肝内胆管癌。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在不同地区对胆管癌的发展也不相同,在西方国家,丙型肝炎相对普遍。对亚洲国家地区,尤其是我国是公认的乙肝流行大国,所以乙肝成为了我国胆管癌患者重要的危险因素。
     随着胆管癌危险因素的增加,胆管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如何治疗该疾病?朱学河等人从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两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分析。文中指出,外科手术治疗仍是首选治疗手段,但目前存在的巨大难题就是,此类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极大,术后复发率较高,生存率较低……而且近几年,胆管癌的术后并发症逐渐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得胆管癌的术后风险进一步增加,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难以保障。
     由此,姑息治疗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其治疗方式包括内镜缓解BY支架置入术、经皮胆道引流、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引流、局部烧蚀疗法(光动力疗法)、射频消融、放疗/化疗等。另外其治疗范围仅集中在胆管癌的中、晚期或患者无法耐受根治术,姑息手术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非手术治疗包括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分子生物学的靶向治疗。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提供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该方案对于胆管癌的治疗仍未达到理想效果,且副作用大。另一方面,临床分子靶向治疗中,药物靶向治疗在提高化疗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分子靶点设计的抗肿瘤治疗手段具有特异性强、疗效明显、正常组织损伤少等优点。
     当然,靶向治疗的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潜在的毒副作用仍需要进一步解决。尽管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步履艰难,但它仍然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数 0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

帮助患者降低花销

药房对接、病历翻译、远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