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及治疗

九尾狐的冬天
Lv.3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nonlymphocyticleukemiA,ANLL)约占小儿急性白血病的25%左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年龄的发病高峰,男女之间无差异。
诊断主要根据骨髓检查:
1、血象:白细胞多数在10-50×109/L,少部分<5×109/L或>100×109/L。
2、骨髓象: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方法。
3、细胞化学:白血病的原始细胞有时形态学难以区分,可借助细胞化学作出鉴别。
4、生化检查:
(1)溶菌酶:测定溶菌酶有利于鉴别白血病类型。
(2)尿酸。
(3)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5、染色体检查:对急性白血病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白血病的正确分型及预后的估计。
ANLL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肿瘤骨转移鉴别。出现细胞巨幼样改变者需与VitB12或叶酸缺乏鉴别。M1型的细胞形态与ALL的T细胞型有时很难区别,但免疫分型有助于鉴别。
1、化疗化疗原则与ALL相仿,分为:
① 诱导缓解治疗;
② 巩固治疗;
③ 维持治疗;
④ 庇护所预防。
尽管ANLL的化疗有很大改进,但治疗效果远不如ALL。目前治疗方案不统一,差异较大。一般认为疗效较好的方案是蒽环类与Ara-C的联合应用。其他常用的药物有三尖杉酯碱、6-TG阿霉素(Adr)、阿克拉霉素(ACR)、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米托蒽醌(NVT)、表鬼臼类(VP16,VM26)、氨苯吖啶(AMSA)等。
(1)诱导缓解治疗常用的方案有:
① DA方案:DNR40mg/(m2·d),静脉注射,第1~3天;Ara-C100~200mg/(m2·d),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12小时一次,第1~7天。
② HA方案:H(高三尖酯碱)4~6mg/(m2·d),静脉注射,第1~7天;Ara-C用法同DA方案。
③ DAT(或HAT)方案:6-TG75mg/(m2·d),口服,第1~7天;其余同DA(或HA)方案。
④ DAE方案:DNR20mg/(m2·d),静脉注射,第1~4天及15~18天;Ara-C150mg/(m2·d),肌肉注射,12小时一次,第1~4天及15~18天;VP16100~150mg/(m2·d),静脉注射,第1~4及15~18天。
⑤ HOAP方案:高三尖杉酯碱4~6mg/(m2·d),静脉注射,第1~7天;VCR2mg/m2,静脉注射,第1天;Ara-C100mg/(m2·d),肌肉注射,12小时一次,第1~5天;强的松40mg/(m2·d),口服,每日2次,第1~7天。
一般首选DA方案,多数病人用一个疗程即可获得缓解。M4,M5可首选DAE方案。化疗第10~14天骨髓穿刺。如原始加早幼细胞≥20%,骨髓增生活跃,即可开始第二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隔2~3周。若应用两个疗程后原始加早幼细胞仍≥20%,则应更换其它方案。 M3的诱导分化治疗诱导分化治疗是指应用能够促进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或能够调节白血病细胞表型以增强其对药物敏感性的诱导分化剂。目前应用最有效的是用全反式维甲酸(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RA已成为M3型白血病诱导缓解的首选药物。用法为45~80mg/m2/d,口服,直至缓解。CR率可达到80%左右。缓解后必须加用联合化疗进一步强化治疗,或RA与化疗交替应用直至停药,否则容易复发。
(2)巩固治疗目前认为早期强化,采用更大剂量,应用患者以前未用过的新药是缓解后治疗的关键。主要方法是大剂量Ara-C(HD-Ara-C2g/m2/d,静脉注射)联合蒽环类、胺苯吖啶、米托蒽醌、表鬼臼素等药物进行强烈序贯治疗,或与有效的诱导方案交替应用,每个疗程4周,共6个疗程(即半年)。
(3)维持治疗选用COAP、HA、DA、TA中的三个方案,定期序贯治疗。第一年每2个月一个疗程,第二年每3个月一个疗程。至2~21/2年停药。或用巩固治疗方案维持1~2年。
(4)难治与复发病例的治疗尽管AN-LL的化疗方案近年来有较大进展,但复发率仍很高,长期无病生存率仅35%左右,多数病人最终死于耐药白血病。
耐药白血病产生的原因可能为:
① 原发耐药,即原来存在于体内的耐药细胞亚群因敏感细胞被选择性杀伤而涌现;
② 继发耐药,即由于药物治疗诱导细胞特性改变,导致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白血病复发主要是由原发性耐药的白血病细胞亚群所引起。
治疗方案较多,但治疗原则是:
① 应用与常用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的新抗白血病药物。如米托蒽醌、5-氮杂胞苷、去甲氧柔红霉素等;
② 加大剂量;
③ 应用无交叉耐药的现有药物的新组合方案。对于停药复发者仍可采用原治疗方案。
2、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ANLL复发率高,因此大多数人主张如有条件应在第一次缓解(CR1)后进行骨髓移植。此时进行BMT治愈率高,复发率较低;由于身体状况尚可,耐受性强,死于并发症者较少,BMT以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icBMT,allo-BMT)效果最好。CR1进行allo-BMT,其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50%左右,第二次缓解(CR2)后进行BMT,5年无病生存率亦可达30%左右。但allo-BMT受HLA配型的限制,难以寻找合适的供髓者。尤其在我国难以广泛开展。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BMT,auto-BMT)用于没有合适HLA配型供髓者的患儿,采集缓解期患儿的骨髓,进行体外净化处理,低温保存,再对患儿进行预处理,尽可能杀伤体内的MRLC,然后将采集的骨髓输注给患儿本人。auto-BMT的复发率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