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脊柱肿瘤术后康复,你了解多少?

眉间万般柔情
Lv.3
随着脊髓脊柱肿瘤综合治疗的发展,手术治疗已成为一种重要手段。手术治疗可缓解疼痛,维持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术后早期康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脊髓脊柱手术难度较大,尤其是髓内肿瘤和多发脊柱骨肿瘤,肿瘤有时难以完全切除,术后仍需辅助化放疗等后续治疗,如何让患者术后尽早的做康复治疗一直是众多脊柱外科同道们的关注点。
脊髓脊柱肿瘤术后脊柱稳定性恢复是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之前的必要基础。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可早期坐起或下地活动并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长期卧床所引起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心脑血管栓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两类特殊患者应另当别论,即单纯椎管减压未行脊柱重建者和术后已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则需卧床一段时间或待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后再下地活动,早期康复以平卧位活动为主。
对于脊髓脊柱肿瘤术后康复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脊髓损伤后的康复和脊柱术后的康复。
脊髓损伤后的康复
脊髓损伤后致残率高,轻者丧失劳动力,重者出现肢体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尚无一种很好的方法能够治愈脊髓损伤后遗症。现在综合康复治疗已介入到脊髓损伤的急性期和慢性期。主要包括高压氧、中医理疗和电刺激治疗等方面。常见疗法有以下几种:
1.高压氧疗法:高压氧可以抑制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提高细胞膜脂质结构的抗氧化能力,保护脊髓细胞和组织结构,可提高血液氧溶解系数及氧分压,增加血氧含量及血氧张力。高压氧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大小便功能、感觉功能、肌力等方面的改善有促进作用。另外,高压氧疗法可增强脊髓微循环调节功能,减轻脊髓出血及水肿状况,可保存较多可逆性神经组织,对脊髓损伤恢复有利。
2.针灸疗法:早期针灸治疗具有舒筋活络,调节脏腑气血平衡,减轻和延缓伤后早期病理损害,改善脊髓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等功效。中医研究显示针灸夹脊穴能调整肌张力,缓解血管痉挛,疏通督脉,改善病变局部的营养状况,促使受损的神经再生,从而使瘫痪肢体功能逐渐恢复。
3.推拿疗法:推拿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常被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医疗康复和保健等领域中。推拿疗法以骨骼肌为主要操作部位及效应靶点,有利于受损组织恢复,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皮肤肌肉的营养供应,抑制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使肌挛缩得以改善,增强肌肉的活动度。
4.电刺激疗法:电刺激能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促进脊髓神经再生,缓解肌肉痉挛,抑制肌肉萎缩,改善肌肉形态和功能。研究表明,选择性电刺激骶神经根副交感神经可以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并使尿道括约肌收缩,改善膀胱功能。脊髓损伤早期,电刺激能有效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达到保护组织不受自由基的继发性损伤影响。电刺激能使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数量增多,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起着重要作用,在脊髓损伤的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促进脊髓背根节运动、感觉轴突再生,增加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脊柱肿瘤术后的康复
主要针对已行内固定(脊柱稳定性已重建)后的康复治疗,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术后一周内):术后全身情况已稳定,对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提倡早期活动,对于功能完好的肢体和关节应加强主动锻炼,可利用亚铃、握力器等器械进行肌肉和关节的各项锻炼。对于瘫痪肢体早期应进行被动练习和局部按摩,预防关节黏连、肌肉萎缩等并发症。随后开始脊柱背伸肌练习,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先行简单的挺胸、抬腿等过渡性练习,后行5点支撑法练习,仰卧位头、双肘、双足跟5 点支撑起全身,使背部后伸,50-100次/天,胸腰段离开床面100px。
第二阶段(术后一至两周):主要采用3点支撑法,患者取仰卧位,双前臂环抱于胸前,以两足底及头顶 3点支撑,用力收缩背伸肌,使躯体完全离开床面,30次/天以上。
第三阶段(术后三至四周):采用全桥后伸练习法,患者仰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