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真的会伤“元气”吗?

官方
Lv.17
近期,一位父亲为女儿发出的真挚求助,引发媒体关注,因为患有地中海贫血病,他的孩子每个月都要输600毫升血治病,但医疗用血持续紧缺,医院要求亲人互助献血,女儿才能输同等量的血。春节前,靠一位好心人献血,女儿才输上了200毫升的血。但下次输血该怎么办...
其实现在用血紧张已经成为多家医院的共同问题,所以互助献血成为不成文的规定。而有些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在每百毫升里的血红蛋白低于6克,差不多为正常人的一半时,才会临时供血。
为什么会出现血库“告急”的情况呢?主要原因还在于大众对献血存在误解,很多人虽然有献血的心可是没有献血的胆。就怕献血之后自己伤了元气。
那么献血真的会伤“元气”吗?
如果按规定献血,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会刺激人体骨髓造血器官,使其始终保持青春时期一样旺盛的造血状态。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会补上;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就恢复到原来水平。
人体的血液在不断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又有大量新生细胞生成,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献血后,由于造血功能加强,失去的血细胞很快得到补充。所以说一个健康的人,按规定献血,对身体不会有任何影响,更不会“伤元气”,反而会有利于健康。
而且国家会为无偿献血者发放《无偿献血证》,献血1000毫升以下时,自己可以三倍报销医疗用血;献血1000毫升以上时,本人可无限量用血。父母、子女和配偶可以报销献血等量的医疗用血费用。用血紧张时可优先用血。到外地就医时用血也可享受当地用血待遇。
如此利人利己的事情相信谁都愿意去做。但是献血者在年龄体重方面也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只有在18-55周岁之间,男≥50kg,女≥45kg,身体健康者才可以成为一名光荣的无偿献血者。为了确保血液质量和减少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不必要的反应,献血者在献血前一天和献血的当天,还需注意一些问题。
献血前篇:
1、献血前一天晚上不要饮食过饱,献血的前两餐不要吃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要吃一些清淡饮食, 以防止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
2、要保持献血前一晚的良好睡眠,献血前也不要空腹,以免在献血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一些反应。
3、献血前两天如有感冒、发烧、咳嗽等应暂缓献血。
4、准备献血前还可以阅读一些献血宣传资料,以解除和减轻思想负担,减少献血中不必要的反应。
献血中篇:
1、献血者献血时,始终需要保持心情愉快和充满荣誉感。
2、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双臂肘部的卫生清洗,入座采血时,需配合采血护士核问回答姓名、年龄、血型。将肘部血管暴露比较好的手臂放好,被采血的手臂放置位置尽量与心脏呈一水平线,以保持血流通畅。
3、在采血进程中,全身放松,避免造成皮肤或肌肉收缩而影响进针所产生的过度痛感,同时可主动向护士咨询有关献血方面的知识,以增进对献血知识的了解。
4、此外,在献血中须保持适度的安静,以减少不必要的烦躁感。倘若出现心慌、气闷、出冷汗、口渴或坐不住等感觉时,应立即告诉采血护士或巡回医生。以便采取处理措施。因血管较细或血流不畅时,需按护士要求予以积极配合,在整个采血过程中,手臂不可随便运动。
献血后篇:
1、拔针后应伸直前臂,或前臂伸直后稍稍上抬,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按压针眼处及上方5分钟止血。不要屈肘止血,也不要捻动棉球。献血者应在采血位置上或就近做稍事休息,不得急起,以防一过性脑缺血的发生。同时按压住针眼部的消毒棉球,以免针眼处渗血或皮下瘀血。
2、献血后的当日,要注意穿刺针眼处的清洁卫生,洗澡以淋浴为好,不要以脏水或肥皂水进入或刺激针眼,以防感染。
3、在献血后的1-2日内,适当增加饮水量,注意增加一点高蛋白质和易消化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适当注意休息,不要进行剧烈的活动。个别出现倦怠感觉者,只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也会很快消失的。
4、献血者献血后心情应是愉快的,因为自己做了一件无私奉献,有意义的事,献血是不会损害健康的,但是如果在献血后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应与采血单位取得联系,以便及时进行访视和处理。
5、造血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这些养料在普通饮食里都有,不必特别去多吃。献血后,适当地增加一些营养,吃些瘦肉、鸡蛋、豆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可促进血液成分恢复更快,但切忌暴饮暴食,亦不要饮酒。
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不缺血,不缺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