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离子,为何这么“热门”?
“棉网膜中镶有负离子芯片,使用时会发射出高浓度负离子,以纯物理过程实现调节机能、增强免疫力、消毒抗菌、消除异味的功效,亦无任何副作用。”这段话,摘自被机场安检拦截的“负离子卫生巾”产品公司官方网站,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股“高大上”的气息,负离子这一概念俨然成了人类健康的“救星”。
那么大家不禁要问,负离子究竟是个啥?资料显示,“负离子”一词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日本。当时有学者将“负离子”与人体健康联系在一起,认为负空气离子对人体健康有正面帮助。健康,自然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负离子健康论”的横空出世怎能逃过商家的敏锐嗅觉?于是,这一概念迅速成了商家炒作的新宠儿,冷风机、净化器、吹风机……层出不穷的“负离子产品”迅速攻占了各个领域,将“负离子健康论”推向了高潮。
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正当负离子产品热销的同时,反对的声音出现了,部分学者站在了“负离子”的对立面,直言其是不折不扣的伪科学。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负离子?负氧离子?傻傻分不清
关于负离子的概念描述,物理学家给出的定义是:失去或获得电子后所形成的带电的粒子叫离子,获得多余电子的分子或原子显示负电性的叫“负离子”。其实,学术界极力推崇的“有益负离子”其实是“负氧离子”,虽然同“负离子”仅有一字之差,可其中的学问可是很深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漫步在枝繁叶茂的林荫道上,之所以会感觉到空气格外的清新,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空气干湿度适宜,负氧离子的含量相对更高,负氧离子进入人体后能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负氧离子”只是众多负离子中的一类,而负离子的种类则要复杂的多。像“负氮离子”、“负氢离子”等负离子,对人体具有伤害作用已经为医学界所公认;而“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具体有什么益处,直到今天学术界也没有达成一致认可。
“负氧离子”真的对人体有益吗
据英国学者实验,大约有30%的人群对负氧离子有需求,有30%的人对增加负氧离子感觉良好,其余40%的人对负氧离子没有太大反应。动物实验表明,长时间生活在高浓度人工空气负离子环境下的小鼠,寿命明显缩短,并且会表现出食欲减退、消瘦、毛色失去光泽等现象。
“负氧离子对健康是否有益,主要取决于在空气中的浓度。”相关研究表明,负氧离子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中负氧离子的个数,它是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志之一。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为700-1500个。
当空气中的负氧离子高于临界值,那么便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伤害。当人们长时间生活在高浓度人工负离子的环境中,亦会出现易疲劳,食欲下降的现象;而一旦停用负离子发生器,上述症状便会消失。相关学者还明确指出,市面上的负离子发生器在工作中,不仅会释放高浓度的负氧离子,还同时会产生高浓度的臭氧,当人体吸入过后,会在肺部发生氧化反应,进而对肺脏造成巨大损害。
慢友帮最后提醒大家:负离子不是万能的,大家要抱着科学的心态去审视,不可过度迷信所谓“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