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容易被忽略 ,没有征兆?

苏珊大妈Lv.7
医学上的猝死是指「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缺血、缺氧,进而生命终止。顾名思义,猝死是指突然死亡,心脏骤停的致死率超过90%,患者可在发病后10分钟内死亡。因发病时间较短往往没有明确的信号预警,即使有也容易被忽视。

√ 有迹可循的「猝死」信号
      据了解约有50%的男性和53%的女性会在「猝死」发病前1小时~1个月内发出预警信号,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56%)、呼吸急促(13%)、头晕/心悸(4%)。这些微小的症状常常会被忽视,因此有心脏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的患者要格外留心这些细小的征兆。有研究发现,出现预警症状后,只有不到1/5患者选择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治疗。而及时求助者的生存率是其他患者的5倍。因此出现胸闷胸痛、胸闷、气促、乏力、心率加快,及左肩背部疼痛、咽喉紧缩疼痛,牙疼下颌部疼痛不适等不典型症状,对于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来说,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抓住抢救的黄金时期
心脏骤停后的4-6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期,心肺复苏(CPR)可以为进一步抢救争取宝贵时间,是挽回患者生命的重要保证。一旦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很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伤。

√ 人们究竟该怎么预防猝死?
想要预防「心脏骤停」,首先要明确导致猝死的几个危险因素。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血管脆性增加,罹患心血管病的概率增加,男性年龄超过55岁,女性超过65岁后需要格外注意预防;遗传因素:有家族病史的要提早预防,一般30岁以后就要增加体检次数;其他因素:高血压、血脂高、患糖尿病、吸烟、过度肥胖、缺乏运动等。对于上述高危因素,除了遗传因素和年龄不能改变外,最根本的预防之道还是在生活中杜绝和治疗猝死的“高危因素”,其他包括饮食、运动、增加体检次数都是可以人为控制好的。

总数 2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