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之际,很多极具传染性的疾病也“死而复生”,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很容易受到疾病侵犯。近期,很多地区的儿童门诊都迎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就诊小高峰,手足口病便是诊疗中遇到的典型病症。
虽然手足口病经常被媒体提及,不过许多家长对手足口病的了解还是比较模糊,那么手足口病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手足口病,顾名思义,就是手、足、口部位会出现明显病变的疾病。儿童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现在多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传染性强,全年都可发生,但以3月—8月多见,儿童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多数病例经对症处理后,可在7—10天内康复,少数重症患儿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严重疾病,如果病情发展快,还会造成死亡。
自2012年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解手足口病病毒结构以来,该病在国内本已得到有效控制,为何今年一些地区还是出现了高发状况呢?
从就诊家庭的描述来看,手足口病的小爆发除了跟季节、气候有关,还跟儿童的自身生活脱不了干系。天气回暖,家长和孩子都想到外面走走,组织些户外聚会,作息和饮食势必会受到影响,而且开放的环境也给了手足口病一个非常好的传播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