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慢性肾衰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有哪些优势?

天下太平
Lv.3
慢性肾衰是一种渐进性的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发和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阶段,导致肾功能衰退。慢性肾衰的进展缓慢,临床症状在早期可能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水肿、高血压、贫血、夜尿增加、恶心呕吐、口中尿臭味、气短、心悸、皮肤瘙痒、手足抽筋等。
临床上,我们通常通过血肌酐和内生肌酐清除率来评价一个人的肾功能状况。根据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的水平,可以将慢性肾衰分为四个阶段:肾功能代偿期、肾功能失代偿期、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
肾功能代偿期:在这个阶段,肾小球滤过率(GFR)仅为正常的35-50%,血肌酐在正常范围,但可能出现原有的肾脏病的一些症状。
肾功能失代偿期:当GFR减少到正常的21-35%,血肌酐高于正常值,低于450μmol/L时即为肾功能失代偿期,这时可能会出现多尿和夜尿,并可能有轻度贫血。
肾功能衰竭期:当GFR减少至正常的11-20%,血肌酐为451-707μmol/L时是肾功能衰竭期,这时贫血症状可能较明显,并出现水肿、电解质的失调、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高磷血症等。
尿毒症期:当GFR降至正常的10%以下,血肌酐高于707μmol/L时即为尿毒症期,这时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尿毒症证候群,胃肠道、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更加突出,水、电解质严重失调,并可能有明显的酸中毒的症状。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肾衰主要采取限制蛋白质摄入、积极治疗引起肾衰的原有肾脏病、控制血压、控制代谢紊乱、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然而,尽管这些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慢性肾衰的病情本身是进行性发展的,最终需要接受肾替代治疗。
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具有较好的优势。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原理是通过辨证论治,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维护肾气、通下泄浊、活血化瘀,从而达到延缓肾功能衰退进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指的是脏腑虚损,特别是脾肾两脏的虚损;标实指的是因为脏腑虚损,气化功能障碍引起的湿浊之邪潴留于体内。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原则是既要扶助正气,同时又要化湿泄浊以排除体内的毒素。
在具体辨证时,中医需辨清是哪些脏腑的虚损以及是否兼有湿热、外感、肝阳、瘀血等病理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除了内服中药外,中医还强调内外合治,包括灌肠疗法、药浴疗法、敷贴疗法等。灌肠疗法尤其适合于大便秘结的患者,即使没有大便秘结也可能通过灌肠疗法来促使肠粘膜对药物有吸收以排出体内毒素,对于水肿或皮肤瘙痒明显的患者采用药浴常常可以减轻症状。
饮食治疗在中医治疗中也具有重要地位。通过饮食的方式也可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因此,有许多针对慢性肾衰的食疗方可以在治疗时配合应用,如老鸭炖虫草、芡实粳米粥等。
近年来,一些中药如冬虫夏草、大黄以及一些活血化瘀药物对慢性肾衰的治疗作用已得到现代医学研究的证实,并且被西医肾脏病专家所推崇,广泛地用于临床。这充分说明了中医治疗所具有的优势。此外,一些中医肾脏病学者也研制出了一些临床实践证明有良好治疗作用的中成药物如保肾片、尿毒清颗粒等。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应根据肾功能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达到不同的目的。在慢性肾衰的早中期血肌酐低于450μmol/L时,这时病人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治疗的重点是延缓肾功能减退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