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如何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寄与秋日
Lv.3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关系密切。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者,患病概率显着增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此外,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洗涤、感染原和变应原等。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分为婴儿期(出生至2岁)、儿童期(2 ~ 12岁)、青年与成人期(12岁以上)。此外,特应性皮炎有一些有助于疾病诊断的特征性表现,如皮肤干燥、鱼鳞病、毛周角化、掌纹症、眼睑湿疹、手部湿疹、乳头湿疹、盘状湿疹、汗疱疹、唇炎、复发性的结膜炎、眶下褶痕、眶周黑晕、苍白脸、颈前皱褶、鼻下和耳根皱褶处湿疹、皮肤白色划痕症、出汗时瘙痒等。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各方面证据。目前国外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Hanifin和Rajka标准、Williams标准,我国的康克非等也曾提出过诊断标准。其中Williams诊断标准简单易行,且特异性和敏感性与Hanifin和Rajka标准相似,适用于我国目前的临床实践需要。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应正规和良好,使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完全消退或显著改善,患者可享受正常生活。治疗方法包括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如沐浴后使用保湿剂和润肤剂)、外用药物治疗(如激素类药物、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外用抗微生物制剂等)、系统治疗(如抗组胺药和抗炎症介质药物、系统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等)。此外,中医中药也可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紫外线疗法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应注意其副作用。
在特应性皮炎的诊疗过程中,医患配合十分重要。医生应注意患者教育,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患者也应当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在“衣、食、住、行、洗”各方面注意防护,尽量避免接触诱发疾病加重的因素,定期复诊和长期随访。通过医患的共同努力,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良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