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依赖性皮炎到底有多可怕?如何治疗?怎么预防?

眉间万般柔情Lv.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皮肤美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的发病及治疗也逐渐受到皮肤科医师的重视。近年来,由于面部不恰当的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引发的面部损容性皮肤损害急剧增加,由此而导致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报道也日益增多。本文将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概念、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一、概念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面部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后,面部皮肤对激素产生依赖,出现的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失调、烧灼感、萎缩纹、多毛、痤疮及酒渣鼻样皮疹。病人自觉灼热、瘙痒、疼痛,遇热加重、遇冷减轻。停药后,皮肤的原有症状明显加重,一般药物难以控制。

二、病因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病因无疑是外用激素不当,诱使患者皮肤对激素产生依赖。

1. 适应证选择错误
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对各种原因(如感染、过敏、物理因子等)引起的皮肤炎症有明显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外用后可使病情迅速改善,症状减轻,从而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患者对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范围和不良反应缺乏了解,而长期滥用,导致不良后果。

2. 外用激素剂量过大时间过长
引起表皮萎缩,并可抑制真皮胶原的合成。同部位持续外用激素超过3周就可以引起局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出现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炎性丘疹、酒糟样皮炎及皮肤敏感性增强等症状。另外,由于人体各部位皮肤厚薄不一,对激素的吸收量也不同,越薄嫩的部位吸收越多,如面部,即使用药时间很短也可造成不良反应。长期外用激素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对药物的吸收量增大,形成恶性循环。用药剂量大、时间长,这是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最主要的原因。

3. 外用激素药物品种选择不当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外用制剂分为强效(Ⅰ级、Ⅱ级、Ⅲ级)、中效(Ⅳ级)及弱效(Ⅴ)。强效制剂很容易引起皮肤萎缩等副作用,不建议用于面部及阴部等皮肤薄弱部位。但由于强效激素制剂在药店很容易买到,并且使用者对此不甚了解,盲目屈从于广告,造成这类药物被滥用。文献报道患者所用激素多为氟轻松、丙酸氯倍他索、氯氟舒松等强效或超强效的含氟激素制剂。

4. 美容市场的混乱与美容化妆品滥用
不少美容院所谓的护肤精华素、特效美白产品中都掺入激素,蒙骗消费者,使不少渴求美容护肤的消费者面部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

三、发病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对类固醇激素的反应敏感,短期应用引起血管收缩,长期使用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皮肤弹力纤维萎缩变薄,皮肤失去弹性而变得松弛,使原本看不清楚的毛细血管变得粗大、明显,伴随较严重的瘙痒,这是皮肤神经末梢对激素的一种依赖现象。另外,在激素的作用下,皮脂腺细胞发生萎缩,皮脂分泌减少,皮肤出现干燥、易过敏、长毛等症状。当炎症反应发生时,组织细胞中的花生四烯酸通过环氧化酶合成前列腺素等炎症物质,并导致红肿热痛等症状。前列腺素能增强感受器敏感性,前列腺素中的某一成分如前列环素具有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渗出的作用,造成炎症部位肿胀。
中医认为,皮质类固醇激素乃助阳生热之品,久用伤阴耗血、损伤脉络,影响津血输布运行而致激素依赖性皮炎。

四、诊断
从激素使用的时间、原发皮损对激素的依赖现象、主观症状和客观症状四个方面确定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断:
①有1个月以上外用激素病史。
②停用激素后2~10d,原有疾病或皮损复发或加重。
③主观症状包括瘙痒、灼热感、干皱感、疼痛。
④客观症状包括炎性丘疹或脓疱、红斑、潮红水肿、皮肤干、脱屑、毛孔粗大、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表皮萎缩。
具有①、②且③、④各见1条以上即诊断为激素依赖性皮炎。

五、治疗方法
近10年来国内有关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报道中,方法很多,包括西医、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及物理治疗等。由于激素依赖性
总数 0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