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严重的乳腺疾病吗?应当如何进行治疗?

不酷不随性Lv.2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是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病原学证据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近年来,随着医院临床实践的增加,该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步增高趋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疾病容易反复发作,有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切除乳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分析。空芯针穿刺组织学病理检查是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主要方式和依据,镜下主要表现为以乳腺小叶单位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可伴微小脓肿;小叶内有多种炎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在病变中部常见嗜中性粒细胞灶-微脓肿,偶见小灶性坏死,形成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组织免疫组织化学IgG4、CD4、CD8等可用于评估激素治疗的敏感性。

肉芽肿性乳腺炎容易与乳腺癌、乳腺结核、乳腺导管周围炎等疾病混淆,治疗前一定要明确组织病理学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女性的困扰与治疗选择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症,发病率有逐步增高趋势。这种疾病的特征是病原学证据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容易反复发作,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切除乳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分析。空芯针穿刺组织学病理检查是GM诊断的主要方式和依据,镜下主要表现为以乳腺小叶单位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可伴微小脓肿;小叶内有多种炎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如IgG4、CD4、CD8等,可用于评估激素治疗的敏感性。

这个疾病容易与乳腺癌、乳腺结核、乳腺导管周围炎等疾病混淆,治疗前一定要明确组织病理学诊断。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可根据下列要点进行鉴别诊断:具备乳房肿块,伴红肿、窦道表现的非哺乳期女性可临床疑诊;同时具备白细胞升高、血沉快或CRP升高以及影像学特征者,可临床拟诊;如再加上活检提示GM的特征性改变且能排除乳腺结核,可作出临床诊断。

药物治疗是为手术治疗奠定基础。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治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主要根据病因、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病变累及的范围分为激素敏感型GM及难治性GM。根据临床表现又分为肿块型GM及伴脓肿型GM。类固醇激素治疗是肿块型GM治疗中的基础及最重要部分。按泼尼松0.75mg/Kg/d给药,症状缓解开始逐渐缓慢减量至停药,快速减量会导致早期复发。药物治疗取得理想效果的患者,仍推荐选择手术治疗,而难治性病例也不是无从下刀。

错误的饮食方式可能是导致疾病复发的最大杀手。几例患者在食用竹笋、荔枝、牛肉等食品后出现迅速复发。因此,患者应避免食用有催乳作用及辛辣油腻等易上火的食品。定期复查时,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监测复发。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核心病灶”,降低复发几率。绝对指征是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变缩小至50px左右并稳定;相对指征是内科治疗疗效不佳或/及药物不良反应已严重影响生存质量者。禁忌症包括GM伴急性感染症状或处于疾病进展期,病变范围广泛、皮损面积较大。对于难治性病例,也可采取手术治疗,手术要点是将病灶逐个切除并刮除到与之相连的表面皮损。

总之,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需要细致诊断和治疗的疾病。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而正确的饮食指导和手术治疗则是防止复发的重要手段。
总数 0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

帮助患者降低花销

药房对接、病历翻译、远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