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治疗方案?

打一枪就跑Lv.4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全球约有2亿人曾感染过该病毒,其中3500万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新发感染人数约为500万,因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人数约为100万。在中国,乙肝病毒感染率为7.18%,现有慢性乙肝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人。

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降低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改善乙肝病人预后的关键,而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则是重要措施。母婴传播是我国目前乙肝感染的主要方式,因此乙肝病毒感染的管理应从娃娃抓起。

不同时期感染乙肝病毒导致慢性肝炎的发生率不同。年龄越小,发展为慢性乙肝的几率越大。新生儿几率最大,为90%。1-5岁的儿童为25%-50%。大于5岁即降至6%-10%。大多数慢性乙肝的患者均是在刚出生时即感染或者幼儿期感染乙肝。

乙肝感染因为没有临床表现,大多数只有依靠体检时进行乙肝检查才能发现。对于婴幼儿常规检查检查,除非乙肝表面抗体明显升高者,则需要将乙肝表面抗原作为体检的必检项目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地发现乙肝感染病例。如果母亲有乙肝感染者,在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后的一个月可以检查乙肝二对半及乙肝病毒DNA检查,可以判断乙肝免疫是否成功。如有乙肝表面抗体明显高于保护水平(10IU/ml),提示疫苗接种成功;如果在该水平以下,则需重新接种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病史可分为四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及再活动期。并不是所有的乙肝患者就一定需要进行治疗。依期施治,方能取得最佳效果。研究表明,免疫耐受期治疗一般很难获得有效应答,治疗往往“对牛弹琴”,不但白花冤枉钱,平白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对病患更加不利。而婴幼儿乙型病毒感染,大多数处于免疫耐受期。此期表现的特征是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检查乙肝病毒DNA拷贝数很高,肝脏病理改变轻微或无明显病理变化。此期病患不宜进行过多的干预治疗,但不治疗不等于放应自流,建立疾病档案,科学管理,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二对半及乙肝病毒DNA水平,可及时发现最佳治疗时机。

免疫清除期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开始有免疫应答能力,杀伤乙肝病毒,同时也会导致肝脏损伤,因此,此期的特征是出现转氨酶上升,病毒DNA水平开始下降,肝脏病理检查可发现有较明显的炎症反应。目前认为,免疫清除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最佳治疗时期。一旦发现病人自然病程进入到免疫清除期,及时应用抗病毒治疗能够帮助机体免疫系统更好地控制病毒,更易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必须注意,转氨酶升高并不一定就是乙肝病毒感染所致,需由儿童肝病专科医生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有部分病例在免疫清除期,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肝细胞受到病毒的攻击,导致肝脏损伤和炎症反应。此阶段是治疗乙肝的最佳时机,因为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脏损伤,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然而,并非所有的慢性乙肝患者都需要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对于无明显肝脏损害或仅有轻度肝脏损害的患者,可以通过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二对半及乙肝病毒DNA水平等指标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如果这些指标出现异常,如肝功能异常或乙肝病毒DNA水平升高等,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总之,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是关键。目前,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病毒药物来实现。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肝功能等因素,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和剂量,并定期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锻炼等方面的管理,以促进康复。
总数 0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

帮助患者降低花销

药房对接、病历翻译、远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