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7年我国首例成人活体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以来,我国肝移植手术量不断上升。按照供肝的来源个体性质分为尸体肝移植、脑死亡供体肝移植、活体肝移植。为保护人权,现已取消从死刑犯身上取肝,非亲属供肝(大部分为脑死亡供肝)由器官移植中心根据有器官移植资格的医院上报的患者情况进行病情轻重缓急的排名,而等待的过程都是非常漫长的,有很多病人就这样死在了等待的路上。
如果病情发展的比较急,成人(尤其是亲属间)活体肝移植就成了最佳选择,由于右肝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要在保证供肝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取肝难度很大,所以现在临床上多采取左肝移植,这样就能够尽量避开肝部分布的密集血管和胆道,降低风险系数。
前不久一位母亲在生日当天“割肝救子”的新闻闯入大家的视线,在感慨母爱伟大的同时,也有些人为“供肝”一事担忧,认为捐肝会影响自身寿命和生活质量,其实,只要术后无感染,最快1周就可以出院,影响寿命一说真的不存在。
肝脏是人类腹腔中最大的器官,成人的肝脏一般重1500g左右,1分钟流经肝脏的血液量亦高达1000ml以上。在人类,若肝脏内长了大小不等的多个瘤块,或癌肿已使肝脏变形,但只要这些占位性病变不压迫汇管区,只要尚存在300g以上健康的肝组织,患者在消化道方面仍会无明显症状,肝功能也会无太大的异常。
我们的肝脏是有自我修复功能的,并且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只要半数的干细胞正常,就可以保证肝的正常功能。切掉1/2的肝并不会影响寿命,尤其是像这种“割肝救子”的情况,一般只取成人1/4的肝,供肝者生活质量在术后几个月内又会恢复到术前正常水平。
肝脏离开人体还能独立存活吗?
在器官移植问题上,一直都是“僧多粥少”,肝脏供体紧缺成为肝移植手术的最大制约;而且,肝脏的保存也是个难题。通常,任何器官一旦失去血液供应,细胞得不到所必需的氧和养料,在常温(35~37℃)下短期内即会死亡。即使是使用最新发明的UW液(器官保存液),肝脏体外存活的时间也不会超过24小时。这也就意味着,从理论上讲,从供体上取下的有活性的肝脏,只要能在24小时之内通过手术在受体体内血流再通,就可以进行手术。(现在想想,那些小道媒体报道的某某在睡梦中或其他不知情情况下被偷走肾的新闻也是蛮拼的,无需做配型又能摘走肾立刻为需求者做肾移植手术,也真是难为这些媒体工作者了。)
肝脏移植,找到最佳时机很重要
对一个慢性肝病患者来说,选择适宜的移植手术时机十分重要。若过早的进行肝移植,将使短缺的供体不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应用(当然,如果不是活体肝移植,这种情况的患者在移植中心的肝移植受体评估排名上也是比较靠后的);若太晚进行,又将可能出现难于接受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高病死率,降低肝移植的疗效。
最难确定移植时机的是慢性肝病患者。一般认为当慢性肝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行肝移植:
1.出现一个或多个与门静脉高压或肝功能衰竭相关的并发症。如反复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难于控制的腹水、肝性脑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反复发作的自发性腹膜炎和肝肾综合征等;
2. 严重嗜睡、难于控制的瘙痒、严重代谢性骨病(易发生骨折)、反复发作细菌性胆管炎等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3.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25g/l;凝血酶原是件(PT)超过正常对照5秒以上;血总胆红素≥50-100mg/l。
保守治疗和肝移植哪个话费更高?
以肝硬化为例,虽然一次肝移植费用很高(包括术前、术中、术后、随访),但基本上算是一次性投入,随着后期病情趋于稳定,花费会越来越小。而持续不断的内科治疗虽然单次费用相对低,但却无法完成肝硬化的逆转,如果病情发展到极晚期,患者出现全身水肿、大量腹水、肝昏迷等情况时才接受手术,后期的治疗费用只会越来越高,甚至是不治而终。
当然肝移植也存在不少问题:
1、肝脏供体紧缺;
2、费用比较高;
3、存在各种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
4、术后需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
5、最大问题仍是移植术后的肿瘤复发。
所以,关键还是要爱护您的肝脏,防病重于治病。
最多上传1张图片,每张大小不能超过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