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为“一粒泡腾片引发的悲剧”的文章在网上疯转,2014年4月,年仅18个月的小牧浩因感冒发烧到医院输液,然后医生还配了两盒药,一盒“娃娃宁泡腾片”,药盒上有一张医院贴的服用标签,上面写着“口服”;同时配出的还有一盒“柴黄颗粒”,服用标签上写着“冲服”。
妈妈按照普通片剂的服法,先把药片塞进孩子嘴里,然后让孩子喝水送服,不料服药后小牧浩竟开始剧烈咳嗽,经多种尝试未得缓解后进行手术,医生在孩子气管中取出了已经化为一摊水的泡腾片残迹。孩子被转入监护病房观察,本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但小隔天下午,医院发出通知:牧浩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谁也没有想到,就这么小小的一片药竟然要了孩子的命!为什么一粒OTC药片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事后小牧浩的妈妈说:看着医生给写的“口服”,哪成想竟然不对啊?难道这起悲剧的推手是医生?我们找到了“娃娃宁泡腾片”的说明书,在“用法用量”处确实写着口服。可见医嘱没有开错,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最多上传1张图片,每张大小不能超过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