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又适逢清明小长假,大家难免会跃跃欲试想要去外面走走。亲朋好友结伴同行,去野外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顺便采摘野餐野果,美美的享受一番。然而,殊不知在大快朵颐之时,危险或许就潜伏在“美味佳肴”之中。
“由于野菜种类繁多、特性各异,有些外形相似却有毒性。”相关报道显示,每年的这个时节都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季,其中因误食有毒野菜野果就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难免给原本欢快的春游蒙上了阴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采摘的那些事,帮你度过一个欢快而又健康的假期。
被忽悠了没?民间鉴别方法不可取
在大众的观念里,野菜被奉为纯天然绿色食品,因此很多网友不满足于在市场上购买野菜,更愿意借着户外踏青的机会,挎上篮子亲自动手采摘野菜野果。然而,每年的春季总有人因为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甚至险些丧命。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少“坊间辨别野菜的土法子”,为悲剧的酝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野蘑菇不鲜艳”且“有昆虫爬过”便判断无毒,或是“彻底煮熟就可放心食用”,这些观点其实是大错特错!
专家介绍,以广州地区最常见的白毒伞为例,其颜色多数呈灰白色,从外观来看绝对跟鲜艳不搭边,然而其毒性可是非同小可,其毒素即便是经过高温处理也是难以解除。患者一旦误食,48小时内就会导致肝衰竭,死亡率甚至高于50%。
由此可见,单凭外貌或颜色来分辨野蘑野菜是否有毒,是非常不科学的。一般来说,摸上去有刺的野菜不可食用,口尝根茎部感觉到麻辣的也不可食用。因此,小编要提醒广大帮友,采摘野菜要有相应的知识,要能鉴别野菜的种类,尽量选择日常食用的野菜,谨防食物中毒。
路边的野果,哪些你摘不得
如果您实在无法抵挡野餐美味的诱惑,那么不妨了解一下采摘的禁忌。
由于在春季花草树木会遭受虫害,因此园林部门经常会对植被施药防病虫害,而农药难免会渗透到周边野菜中,因此在路边和公园生长的野菜上难免会有药物残留。如果食用了含有农药残留的野菜,后果可想而至。此外,生长在公路、工厂或是垃圾堆旁的野菜,极其容易吸附灰尘、重金属和寄生虫,建议大家不要食用,以免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隐患。
综上,建议大家在采摘的时候,尽量选择长在田间、山坡的野菜,未经人工栽培,没有农药污染的野味。另外,野菜的食用部分通常是鲜嫩的芽苗,而老叶老茎则是需要剔除的,一是因为口感不好,二是能够避免中毒。
野菜野果虽味美,切不可贪吃
“野菜多为寒凉性,脾胃虚弱者食用极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相关专家表示,即使能够确定采摘的野菜没有毒性,也最好不要过量的食用。尤其是孕妇、幼儿、老人,以及长期脾胃虚弱的人群,更不可轻易食用。这是因为多数野菜的营养成分尚未明确,烹调方法也不一定完全适当。一次性食入过多常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此外,某些野菜中含有可导致过敏的物质,当某些特殊体质的人食用后,极有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为了一时的尝鲜遭受过敏的困扰,那是相当划不来的。“在餐桌上野菜仅仅是作为辅菜,其营养价值绝不可以替代其他蔬菜。”由此可见,每次吃野菜只是尝尝鲜即可,切不可过量食用。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的是,野菜采摘务必选择新鲜的嫩芽,烹调前应该浸泡2小时以上,食用后一旦出现头痛目眩、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的症状时,应该立即停止食用,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在此之前,也可以尝试用手指触及中毒者咽喉部“催吐”,直至吐出清水为止。
结语:即便是安全可食用的食材,对于有特殊疾病的人群尚且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食用,更何况是“来历不明”的野菜呢?对于野菜这种“纯天然”食材,能不碰还是尽量少碰为妙。
最多上传1张图片,每张大小不能超过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