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疗效 安全度 性价比 关注度
瑞易宁
43
盐酸二甲双胍片
27
优泌林
18
诺和灵R
12
诺和龙
12
诺和锐30
9
  • 1控制蛋白质摄入
    评价:5
    100.0%的朋友认为有帮助
    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
  • 2降低脂肪比例
    评价:6
    100.0%的朋友认为有帮助
    坚持接受低脂饮食,将脂肪的摄取量减少到较低水平

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1.遗传因素

(1)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HLA与1型糖尿病:现已证实某些HIA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强烈的相关性,在一个有1型糖尿病的家族中,相同HLA抗原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为5%~

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1.遗传因素

(1)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HLA与1型糖尿病:现已证实某些HIA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强烈的相关性,在一个有1型糖尿病的家族中,相同HLA抗原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为5%~10%,而非HLA相同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不到1%。

2.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但病毒感染后,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决定。

3.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某个体1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程度不一,有关环境因素如何启动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仍不完全清楚,一般情况下,人类l型糖尿病需要易感性的遗传背景,即一些环境物质诱发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B细胞发生自身免疫。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现一般认为是具有强烈的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环境因素有肥胖,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等,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虽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但大多数伴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细,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1.素体阴虚;2.饮食不节,形体肥胖;3.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诊断

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

诊断

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检查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

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预防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和伴随症的发生,延长寿命,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其原则为:持之以恒、综合管理。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一)宣传教育

由于约有半数以上的早期患者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不能及时确诊和得到防治,因而要大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让已确诊的患者了解糖尿病并逐渐熟悉饮食,运动,用药和尿糖、血糖监测等基本措施的综合治疗原则,配合医务人员提高控制质量。

(二)饮食治疗

根据

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包括: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维护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预防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和伴随症的发生,延长寿命,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其原则为:持之以恒、综合管理。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一)宣传教育

由于约有半数以上的早期患者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不能及时确诊和得到防治,因而要大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让已确诊的患者了解糖尿病并逐渐熟悉饮食,运动,用药和尿糖、血糖监测等基本措施的综合治疗原则,配合医务人员提高控制质量。

(二)饮食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需要和生活习惯等估计:1.按病人年龄、性别、身高标准体重; 2.根据标准体重及工作性质,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 3.食物中糖、蛋白质、脂肪分配比例(按热量计);4.热量分布;5.随访时调整;6.粗纤维饮食。

(三)运动锻炼

(四)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包括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和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2.胰岛素治疗。其中1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五)慢性并发症防治原则。

此系临床上重要而复杂问题,重点将处理原则概述如下:1.心血管病变;2.肾脏病变;3.神经病变;4.视网膜病变;5.足溃疡

(六)糖尿病人妊娠处理

妊娠与糖尿病相互影响,糖尿病者妊娠后期,往往病情加重,因此糖尿病不论有无症状,妊娠时应予特别严密观察,加强饮食控制,患者均应采用胰岛素治疗,原来用口服药者也应改为胰岛素。整个妊娠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糖和调节胰岛素用量。

(七)手术前后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治疗常受外科疾病、手术治疗及麻醉的影响,因此手术前后需格外注意。

糖尿病并发症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糖尿病足病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已形成,支端神经损伤,血管容易闭塞,而“足”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坏疽。

(二)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三)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可以损坏眼睛后面非常细小的血管,引起各种各样的眼部疾病,如角膜溃疡、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神经病病变,最

糖尿病并发症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糖尿病足病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已形成,支端神经损伤,血管容易闭塞,而“足”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坏疽。

(二)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三)糖尿病眼病

糖尿病可以损坏眼睛后面非常细小的血管,引起各种各样的眼部疾病,如角膜溃疡、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神经病病变,最常见的是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衰退,甚至失明。

(四)糖尿病脑病

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证研究表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高胰岛素血症能够引起认知障碍和大脑的神经生理及结构改变,造成不良影响。

(五)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所包括的范围较广,包括在糖尿病基础上并发或伴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微血管疾病及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六)糖尿病胰腺癌

(七)糖尿病皮肤病

常见的皮肤病变有:皮肤感染、皮肤瘙痒、糖尿病性大疱病、糖尿病性黄瘤和糖尿病性皮疹。

(八)糖尿病性病

(九)糖尿病口腔病变

(十)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累及周围神经、自主神经、颅神经、脑和脊髓。

(十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且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病率的高峰比正常人提早10年出现,而伴有高血压者更易发生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及末梢大血管病,并加速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十二)无症状糖尿病

(十三)糖尿病ED

糖尿病ED是指男性持续或反复发生阴茎不能达到或维持勃起以完成性交,可表现为获得勃起的能力不一致,仅能维持短暂勃起的趋向或完全不能勃起。

1.一级预防

是指针对糖尿病易感个体或整个人群进行的非选择预防,主要指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防止或降低糖尿病发生的一切活动,如适当限制能量摄入,避免肥胖,促进体重正常和鼓励进行较多的体力活动等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二级预防

以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40岁以上肥胖或超重及妊娠糖尿病等)为普查对象,对早期发现的隐性2型糖尿病及糖代谢紊乱的人群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和管理,防止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重点是预防或延迟糖尿病前期阶段的人

1.一级预防

是指针对糖尿病易感个体或整个人群进行的非选择预防,主要指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防止或降低糖尿病发生的一切活动,如适当限制能量摄入,避免肥胖,促进体重正常和鼓励进行较多的体力活动等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二级预防

以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40岁以上肥胖或超重及妊娠糖尿病等)为普查对象,对早期发现的隐性2型糖尿病及糖代谢紊乱的人群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和管理,防止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重点是预防或延迟糖尿病前期阶段的人群向2型糖尿病进展,主要包括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两方面。

(1)行为干预:包括限制总热量摄入,降低饮食中脂肪,干预成功越多,向糖尿病的转化率越低。

(2)药物干预:由于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实践中患者常难以持之以恒,依从性欠佳,其长期干预的效果有限,故近年来药物干预渐受重视,主要包括:①早期使用胰岛素;②免疫抑制;③促进修复;④免疫调节。

3.三级预防

即对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通过各种手段综合治疗以预防或延缓其并发症,主要针对的是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1)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涉及全身所有组织和器官,包括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肾病、视网膜病变、皮肤与骨关节病变及感染等其他多种并发症。

(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措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尽可能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和发展,需采取全面合理的综合措施。

①积极控制或消除与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

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③重视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易感的人群;

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对高危人群的普查;

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有关糖尿病知识教育。

4.糖尿病社区防治模式的建立

糖尿病社区防治模式主要包括3个部分:糖尿病保健网络,糖尿病家庭和糖尿病防治中心。

点击收起更多
点击查看更多
选择版块:
  • +

最多上传8张图片,每张大小不能超过1M

    糖尿病互助帮

    糖尿病互助帮

    话题:795

    成员:8017

    加入版块
    糖尿病帮友
    活跃帮友
    热门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