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丙肝的治疗,目前医学上有哪些规范化治疗的新方案?

富有且慷慨
Lv.1
我国是一个乙肝疾病高发的国家,这使得乙肝的认知度和警觉度在临床医生和公众中都比较高。然而,与乙肝相比,丙型肝炎在我国的早期发现和诊断率却相对较低。但实际上,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一般人群中丙肝的流行率为0.43%,这个数字不容忽视。一旦感染丙肝病毒,其慢性化率高达50%-85%,远高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慢性化率。一部分患者如果不及时干预,将可能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我们应该认识到,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丙型肝炎治愈的关键。只要丙肝病毒阳性,无论丙肝抗体是否阳性、肝功能是否正常,只要没有治疗禁忌症,例如肝功能失代偿、妊娠、未控制的精神疾病、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应该进行规范化抗病毒治疗。过去,丙肝的标准治疗方法是长效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48周。然而,近年来丙肝治疗进展迅速,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
如何早期发现丙肝病毒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我们应该积极宣传教育,提高临床医生和公众对丙型肝炎的认知度。同时,对于以下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有输血史的人,特别是在1993年前接受过输血者;反复血液透析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共用注射器者;艾滋病毒感染者以及感染丙肝病毒母亲所生的婴儿;针刺、刀伤或者破损黏膜处接触丙肝病毒阳性血液者;与丙肝病毒感染者有性行为者;曾行介入性诊疗患者(胃镜、内窥镜、牙科器械等)。
近年来的新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基因1型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首选口服抗病毒药物联合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已经被广泛接受。对于首次接受或既往曾接受过治疗的1型丙肝患者以及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加入口服抗病毒药物的三联疗法缩短了基因1型丙肝的疗程(由原来的48周缩短至24周或28周),并提高了持续病毒学应答率(70%左右)。
虽然抗病毒治疗的新方法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我们也必须关注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治疗相关性贫血、皮疹和胃肠道不良反应需加以关注并及时处理。同时,口服抗病毒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问题也应引起重视。目前,寻求更安全、有效、方便和经济的治疗方案,包括“鸡尾酒”疗法(包含数种针对不同靶点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研究都在进行之中。
总的来说,大部分慢性丙型肝炎并不是不治之症。只要及早发现及诊断,及时给予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就有可能完全治愈。对于部分治疗失败的患者,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其治愈率也在不断提升。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