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识别孤独症(自闭症):了解症状与筛查方法

那年一路向北Lv.2
近年来,孤独症这一词汇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孤独症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诊断时对医生临床经验的较高要求,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的误诊、漏诊现象,甚至有许多家长并未意识到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记忆力超常的患儿,他们常常被误认为是“聪明”或“小天才”,从而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有些医生在面对自己孩子患病的现实时,也会出现认识不足的情况。

尽管我国目前尚未有孤独症的现患率报道,但从局部的流行病调查和笔者近10年来的工作经验来看,该病的现患率正在逐年上升,但早期发现的现状并不乐观。那么,什么是早期发现?如何才能做到早期发现呢?

早期发现并没有确切的时间定义。笔者曾追踪过一名患儿,他在3个月大时就被怀疑患有孤独症并开始接受早期干预,1岁左右被明确诊断。还有一些患儿在2至3岁前曾有过正常发育的过程,他们的早期发现时间便是其后疾病出现的时间。

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三大症状群,即交流障碍、刻板行为和狭隘兴趣、语言障碍,其中核心问题是交流障碍。交流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包括目光交流、肢体动作及行为反应等方面。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高度怀疑患有孤独症:(1) 语言交流方面出现“能说会道”但总是词不达意或话题单一、偏执等情况;(2) 交流方面存在与人目光交流少(特别是同时存在对音乐声循声反应灵敏,对周围人语言无反应的患儿);(3) 从小记忆力很好,但与人交流多“一问一答式”、除“为什么”外几乎不反问其他问题、回答问题时“你、我、她”分不清,经常无原因的自己笑或自言自语的孩子。

刻板行为表现为反复地做一些没有意义的动作。当一个孩子具有交流障碍的可疑表现,同时具备双眼易向窗外斜视、喜欢不停地开关灯、喜欢转车轮、喜欢将物品按固定的顺序整齐地摆放、喜欢走不变的路线的特点时,或对节奏不变的韵律感兴趣(音乐、广告词、流水声等)的患儿,应高度怀疑患有孤独症。

语言障碍是许多脑损伤病人所具有的症状,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无语言或“鹦鹉学舌”式的仿说或自语等方面。结合其他提到的可疑症状,可以帮助鉴别语言障碍是否由孤独症引起。

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孤独症康复的重要原则之一。从公众的知识普及到专业队伍的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孤独症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让他们在关爱与支持中走向康复。
总数 0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