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如何打破无声之墙,探寻其背后的科学奥秘?

夏风不燥Lv.2
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在1943年被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首次观察并报道。当时,凯纳医生发现了11例具有极度孤独、言语发育延迟、刻板僵化行为模式的儿童,提出了“早期婴儿孤独症”的概念。自此之后,孤独症的病例在西方精神科医生的诊疗中陆续被发现,逐渐成为儿童精神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疾病之一。

在中国,正式的孤独症案例报道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身心健康,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有识之士也将目光投向孤独症这一疾病的研究领域。经过专家、学者和孤独症家长的共同努力,一些省份和城市开始将孤独症纳入精神疾病的范畴,并给予与其他精神疾病同等的关注和待遇。

然而,孤独症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其发病年龄小,损害涉及的领域广泛,对儿童身心发育造成的影响后果严重。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500万人患有此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孤独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孤独症的患病情况,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孤独症患病率的调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对全国6省市残疾儿童的抽样调查、2003年深圳市0至7岁儿童的六类残疾现状调查以及2004年北京市进行的2至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这些调查结果与美国精神病学权威学术机构的报道比较接近,表明我国孤独症患病情况与国际趋势相符。

2006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与孤独症搏斗法案,这是美国国会有史以来为单一疾病通过的最全面立法,授权为孤独症研究及监控拨款近10亿美元。2007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了全国范围和洲范围的患病率调查结果,令人震惊的是,每150名美国儿童中就有1人患有孤独症。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孤独症不再仅仅涉及少数人群,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孤独症患者的存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根据研究,社会每年为孤独症的开支逐年增加,已经达到350亿美元。由于孤独症人士的特殊需要,每人一生的支出超过300万美元,其中成年人的护理开支远远多于儿童护理和干预、治疗费用。这意味着如果孩子在早期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干预,他们成年后社会和家庭将付出成倍的代价。因此,少数国家的力量在孤独症的斗争中是有限的,只有全球联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战胜这一共同的敌人。

对于孤独症患者来说,他们是不幸的。然而在同情的同时我们更应平等地看待、接纳和尊重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对于他们的成长给予更多的方便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和做人的权力。

目前,孤独症的病因还未真正搞清楚在医学领域药物只能使他们的症状得到部分缓解和改善还不能彻底的治愈而有些症状严重的患儿由于诊断的延误失去了最佳的干预时机长大后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终生需要养护给他们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我们呼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对此症的研究力度在医学相关领域普及此病的相关知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为了唤起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2006年制定的《“十一五”残疾人康复规划》已经把孤独症的康复纳入规划之中2007年底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日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孤独症的康复事业能够在政府的扶持下和引导下取得更大的进展。

2008年的4月2日对于所有孤独症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此开始他们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在这个星球上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都在关注你们大家都真诚希望你们早日回归社会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员。
总数 0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