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探秘孩子内心的神秘病症,他们为何如此孤独?

那年一路向北Lv.2
孤独症谱系障碍,也被称为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这种障碍的主要特征包括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自1943年Leo Kanner医师首次报道儿童孤独症以来,有关孤独症及其相关障碍的名称和诊断标准不断变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孤独症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预估全球患病率在1%左右。

长期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多数孤独症患儿的预后不良,成年后可能不具备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却显示,早期发现、早期行为干预和教育可显著改善孤独症患儿的不良预后。

儿童孤独症,也被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然而,很多人对儿童孤独症存在误解,认为不喜欢说话、不喜欢和别人接触的孩子就是孤独症,这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担忧和困扰。实际上,儿童孤独症有三大典型的症状: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

全国约有40~50万儿童患有孤独症,这些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和不幸。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进一步了解孤独症。

飞飞是一个四岁的小男孩,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家人对他疼爱有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人越来越觉得飞飞与其他正常孩子不一样。飞飞自幼语言功能较差,与家人的交流经常答非所问,或者专注于自我,对家人的提问充耳不闻。有时候他也会模仿他人的言语。并且他与别人的眼神交流很少,对爸爸妈妈也是如此,这使得与他的交流变得非常困难。

飞飞的性格非常内向和孤僻,他更喜欢一个人玩,对其他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和玩具都不感兴趣。他的兴趣非常单一、刻板和怪异,比如他喜欢看广告,对一个饮料瓶盖爱不释手,但对其他玩具却置之不理。他的生活习惯也非常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一开始家人并未意识到飞飞的问题,直到他的表现越来越异常,才带他去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确诊飞飞为儿童孤独症。这个诊断给飞飞的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们后悔没有尽早给孩子治疗。幸运的是,经过科学的治疗,飞飞的病情有了很大的起色。

飞飞患上的是典型的“儿童孤独症”。纵观病史,飞飞有三大典型的症状: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社会交往方面表现为不能和人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比如没有目光对视等;语言交流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落后等;兴趣范围狭窄、动作行为刻板表现为对大多数儿童喜欢的东西不感兴趣等。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对儿童社会功能影响很大的疾病,尽早诊断、尽早治疗非常重要。家长们都要经过怀疑、焦虑、着急、平静的过程。但是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教育训练、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对改善儿童症状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总数 0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