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与蛋白尿之间有哪些关联?

物事人非空自悲
Lv.1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失衡导致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当尿蛋白含量达到3.5g/24h以上时,称为大量蛋白尿。肾病蛋白尿的形成与肾小球的机械屏障滤孔和电荷屏障负电荷有关。机械屏障滤孔由内皮细胞、基膜和上皮细胞构成,滤过孔道大小不同,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蛋白质则被阻止通过。电荷屏障负电荷分布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各层,带负电荷的物质可以排斥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限制其滤过。当肾脏受到损伤时,会导致受损肾脏局部微循环障碍,促使肾脏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炎症反应。此时,肾小球基底膜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导致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滤过量增加,形成蛋白尿。
假性蛋白尿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尿常规检查蛋白质一项呈阳性反应。假性蛋白尿常见于以下情况:尿中混入血液、脓液、炎症或肿瘤分泌物以及月经血、白带等;尿液长时间放置或冷却后,可析出盐类结晶;尿中混入精液或前列腺液,或下尿道炎症分泌物等;淋巴尿,含蛋白较少;某些药物如利福平、山道年等从尿中排出时,可使尿色混浊类似蛋白尿,但蛋白定性反应阴性。蛋白尿的分类通常根据蛋白质电泳特点分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选择性蛋白尿指蛋白质电泳以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为主,如白蛋白、α1球蛋白、转铁蛋白及γ球蛋白,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如α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等含量较少。在微小病变型肾病、轻度系膜增殖性肾炎、部分膜性肾病和早期病变的膜性增殖性肾炎及局灶节段性硬化性肾炎患者中,多呈现选择性蛋白尿,表明小网(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较轻。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蛋白质电泳大分子和小分子蛋白质同时出现,表明小网(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比较严重。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防止医源性损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