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中医如何辨治?

春秋不做梦Lv.3
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中医治疗策略

小儿紫癜性肾炎,是一种由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伤,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皮肤紫癜、肉眼或镜下血尿,同时可伴有蛋白尿、浮肿、高血压等,重者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这种疾病在中医领域属于“肌衄”、“血证”、“尿血”、“水肿”等范畴。

在治疗上,导师孙轶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清热解毒、凉血祛风;中期解毒化瘀、凉血止血;后期养阴活血、滋肾清利”。这套方案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要原则,并倡导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使用中药汤剂。

首先,导师强调了病因的重要性。在小儿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中,正气不足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是内因,而感受外邪则是主要的诱因。热毒内伏、化火动血、络伤血溢、淤阻脉道、水液内停发为本病,其中“瘀”“热”是发病的关键。血瘀的形成与“热、毒、湿、虚”密切相关。邪热煎熬,血凝成块,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论“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瘀由热成,热瘀互结,往往使邪热稽留不退,瘀血久踞不散。正所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湿邪阻络,碍气伤阳,阳气不布,则血行不畅,“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故日久成瘀,诚如朱丹溪所言“血受湿热,久必凝浊”。瘀血阻滞经络,津液失布化湿,湿瘀互结,胶结难化;久病脏腑亏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而凝;阴虚火旺,炼血成瘀。瘀、热既成,淤阻脉络,血行受阻,不循常道而泛溢脉外即成紫癜;邪热蕴阻于肌表血分,迫血妄行,发为肌衄。

总数 0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

帮助患者降低花销

药房对接、病历翻译、远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