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反复发作,你是否踏入了这些误区?

不酷不随性Lv.2
抗击痛风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是在这期间很容易走入误区。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些误区,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痛风的治疗。

误区一:激素是猛于虎

激素确实存在一些副作用,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骨质疏松、白内障、胃出血等。因此,很多人认为“激素猛于虎”,能不用就不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副作用都是长期使用激素所致。在痛风急性期,如果需要使用激素,应在风湿科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同时配合预防激素副作用的药物。因此,不必过于担忧激素的副作用。

误区二:秋水仙碱的用法

目前认为痛风急性期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与大剂量秋水仙碱相比同样有效而且副作用明显减少。过去秋水仙碱的用法是吃到拉肚子的中毒剂量的用法,已被淘汰。非急性期需要用秋水仙碱吗?痛风缓解期的首要任务是降尿酸治疗没错,但痛风缓解期是需要同时使用秋水仙碱预防性抗炎。所谓的预防性抗炎,就是在服用降尿酸药物的同时,每天吃0.5mg(1片)的秋水仙碱,指南推荐疗程不少于半年。因为,服用降尿酸药物以后,血尿酸水平骤降,容易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加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不但可以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还可以减少尿酸的反复波动,更有利于持续平稳降尿酸达标。

误区三:痛则治不痛不治

临床上有一些“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会积极配合治疗,但在缓解期的时候立马停药。殊不知痛风治疗除了急性发作期治疗,痛风治疗的关键在于慢性维持期治疗,只有把血尿酸控制达标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再次发作及防止由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相关疾病。若只是“痛治、不痛不治”完全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尿酸水平,以后的痛风发作将会越来越频繁,由此带来的远期危害往往十分严重,如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病、脑卒中、心肌梗塞等,所以治疗痛风是个长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误区四:降尿酸过程中痛风发作

存在这样一种常见现象:降尿酸过程中痛风患者吃完降尿酸药后反而痛风发作。其实这是降尿酸药有效的反应。痛风患者使用降尿酸药之后尿酸降得很快,患者体内的尿酸盐结晶会溶解成尿酸盐颗粒,如同“雪人溶化”。尿酸盐结晶上掉下来的尿酸盐颗粒沉积到身体别的关节上,产生疼痛,这也正是药物起效的一个过程。这时我们应该做的则是联合使用秋水仙碱或抗炎止痛等药物预防痛风复发。缓解疼痛的同时平稳降低尿酸,如果能使血尿酸水平维持360umol/L以下(存在明显痛风石的患者建议控制血尿酸水平维持300umol/L以下),体内沉积的痛风石才能逐步溶解消失,就不再发作了,从而达到治愈痛风的可能。

误区五:痛风急性发作使用抗生素

很多痛风患者,甚至一些非专科医生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会选择使用抗生素治疗。但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痛风急性发作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一般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除非痛风患者继发了感染或者合并了其他部位感染,有明显的感染证据及实验室指标支持。抗生素并非针对痛风的治疗药物,很多患者使用抗生素后一段时间关节肿痛可缓解。其实这并非是抗生素的作用,很多时候只是早期不严重的痛风患者急性期有自限性。所以痛风急性期应该规范治疗用非甾体类抗炎止痛、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其目的是抗炎(尿酸结晶引起的关节非感染性炎症)、止痛(缓解病人的剧烈疼痛)。

误区六:笃信手术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属于内科疾病(风湿病)范畴,即使是有痛风石的患者一般也不首选手术治疗。因为手术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痛风患者如果血尿酸水平不能保持长期达标,痛风石还会继续不断形成。且术后手术切口难以愈合,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痛风石的患者建议把尿酸降至300umol/L以下,痛风石可能慢慢变软,甚至逐渐吸收掉。过分笃信手术治疗而忽视内科痛风规范药物治疗,痛风石只会像“野草”一样切了又长,“一岁一枯荣”,手术治疗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误区七:高嘌呤食物都不能吃了

“民以食为天”,在日常诊治痛风患者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位患者最关心的仍是饮食方面的问题。“哪些能吃”与“哪些不能吃”是几乎每个痛风患者都会问的问题。毋庸置疑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
总数 0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

帮助患者降低花销

药房对接、病历翻译、远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