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的干预治疗

心若徐风Lv.4
行为治疗:无论在家或在学校,对孤独症儿童最重要的治疗是进行有效的行为训练。在选择训练的目标行为时,要考虑孤独症的严重程度和患儿的功能水平。常用的是行为矫正中的一些方法,如用特定的强化鼓励所期望产生的行为,取消强化以减少不期望的行为;较少使用的方法是轻度的惩罚如暂时隔离法或口头的指责等。行为矫正应及早用于患儿,而且要对患儿父母和老师进行特别训练,让他们学会应用,旨在改善患儿社会交往和语言功能,减少适应不良行为。

教育治疗:儿科医生应当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使学校对患儿提供适当的教学措施。在教学上,治疗的主要目标应强调社会技能的发展和语言的交流。而学习目标则根据患儿的功能水平决定之。 在教学中,一个仔细的、有结构的环境对孤独症儿童来说十分重要。当患儿知道生活常规或作息时间安排后,他们会做得很好的。在教学中要帮助患儿逐渐学会适应变化。由于孤独症儿童视觉功能优于语言功能,所以我们要给患儿更多的视觉信息。在促进患儿学习时,将所教的内容分成简单的、清楚的步骤。

药物治疗:
1. 氟哌啶醇:此药能改善活动过度、攻击性行为、改少刻板行为和自伤行为。合适剂量为每天0.5~4.0mg,分2次服。其不良反应为迟发性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目前主张在其他干预无效时应用此药,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且剂量偏小。


2. 中枢神经兴奋剂(哌甲酯,即利他林):减少多动和注意缺陷。用药剂量0.3~0.5mg/(kg•d)。现认为大多数孤独症儿童用此药无明显效果,有的甚至使症状加重,例如患儿更为激惹,刻板行为增加。


3. 三环类抗抑郁药:较为常用的是丙米嗪。对孤独症伴有抑郁症者可见效。如患儿伴有遗尿,可在睡前服12.5~25mg。近年来,5-羟色胺阻滞药氟西汀用于减少孤独者患儿的强迫症状或仪式动作。


4. 利培酮:应用此药可改善活动过度、攻击行为和刻板动作,且不良反应较其他抗精神病药物为轻,较安全。此药从小剂量0.25mg/d开始,每2周增加0.25mg/d,直至1.5mg,不良反应为体重增加、便秘等。


5. 抗癫痫药:25%孤独症儿童有癫痫,可发生在儿童早期,也可出现在青春期。一般用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镁或丙戊酸钠作为首选,而苯巴比妥常引起行为问题,故不用。卡马西平的剂量为每天10~20mg/kg,丙戊酸钠或丙戊酸镁为每天20~50mg/kg。

家庭支持和教育:在对患儿评价和诊断之后,应当给予家庭支持。儿科医生能够帮助家庭更现实地认识这一障碍的性质,澄清对此病的错误想法,提供治疗或干预的资源或设施,并组织孤独症父母小组,使这些患儿的父母能够相互交流,探讨家庭对患儿支持的策略和方法。 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常有焦虑、内疚和绝望,而且对患儿的态度或期望上有不切实际的行为表现,这对治疗带来严重的妨碍。所以,要给予父母支持性的咨询,消除他们不良的情绪,客观地认识问题,积极地参与患儿的治疗和教育,持之以恒。
总数 1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