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肉瘤通常应该如何治疗?纤维肉瘤一般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等

眉间万般柔情
Lv.3
纤维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法
一、临床表现
纤维肉瘤是一种多发于男性的肿瘤,多发年龄在30-55岁之间。该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其中以肢体最常见,下肢占45%,上肢占28%,其次为躯干17%。此外,也有少数个案报道了鼻腔、付鼻窦、甲状腺、乳房等部位的发病情况。
纤维肉瘤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等,平均为3年余。主要症状为单发性肿块,直径可达十几厘米或更大。下肢及臀部肿瘤常较大,有时巨大纤维肉瘤常累及一侧臀肌,甚至伸入闭孔内生长,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下肢疼痛,行走困难,严重者患肢水肿。表浅性肿块疼痛常不明显。病理分级发现,疼痛与病理分级有关,恶性程度越高,疼痛的发生率也越高。而且疼痛性肿块的局部复发率为无痛性肿块的两倍。可能与深处的疼痛性肿块难以治愈有关。有些生长迅速的表浅肿瘤,呈外突性生长,至巨大体积时,形成皮肤溃疡,有时会伴有恶臭,形成“蘑菇状”肿块。
二、影像学检查
纤维肉瘤的影像学检查中,MRI对显示软组织肿瘤范围及与邻近神经血管束的关系优于CT及X线平片,是检查软组织肿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对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和定性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MRI检查可见T1WI或T2WI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病变在T1加权像上与肌肉信号类似,可有外周强化;T2加权像表现为等或高信号背景下的低信号区,骨侵犯较少见,也很少发生肿瘤内坏死改变。超声显示边界清楚的低回声肿块,CT可见不同部位实质性占位,有时范围较广,且周围偶有环状不规则改变。
三、治疗方法
纤维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一旦经病理活检证明是纤维肉瘤后,应立即行包括正常组织的广泛切除。手术切除的范围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神经和血管是否受累、骨和关节是否受累、病灶是否为多中心起源、组织学分级等因素。大多数病例选择广泛切除即可以完成根治性手术,肿瘤位于四肢,对于肿瘤侵犯神经、血管者,应尽可能在手术中解剖分离出重要神经、血管,予以保肢治疗;对较晚期及肿瘤溃破者可行截肢手术。位于胸壁者,常需切除肋骨和修补胸壁,采用游离肌皮瓣修复。位于腹部者,在切除大片腹壁后可用皮瓣或医用涤纶修复材料修复缺损。腹膜后纤维肉瘤,由于肿块坚韧,不必顾及肿瘤破溃,宜于手法钝性分离后切除,肿瘤侵犯腰大肌要一并切除。纤维肉瘤由于生长缓慢,多认为属低度恶性,而且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甚至多次局部复发仍不发生淋巴及血道转移,因此临床认为不必常规清扫所属区域淋巴结。
除手术外,放疗对纤维肉瘤是否有所裨益,尚无一致意见。化疗常被认为不敏感,临床不太采用。但对于分化不良的病例,可以试用化疗,疗效不肯定。临床用药常采用多药联合治疗,包括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更生霉素、阿霉素等。也有学者认为术后化疗并不需要,但出现远处转移时仍可考虑应用。转移瘤最常见于肺、肝、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