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寄与秋日Lv.3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高血压患者常会问到医生一个问题:"我不胖,怎么会得高血压?"实际上,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多种因素可能参与其中。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各种原因导致的内环境紊乱,刺激大脑神经调节失控,导致肾素、儿茶酚胺类物质异常释放增加,引起血压升高。
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途径是人体的重要代谢通路,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其中的某个环节,导致异常,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基因多态性。基因多态性表现为不同个体高血压对受体、代谢酶、靶点等均会产生影响,造成不同的药物代谢情况,血药浓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对疗效也有影响。
神经递质。人体内的感觉神经可释放不同类型的神经肽类物质,此类物质具有血管活性,破坏了人体内的动态平衡关系,引发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高血压患者常伴随胰岛素浓度升高,发生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会增加肾小管Na+的重新收作用,导致水钠潴留的发生;增强交感神经活性,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对血液中阳性离子的转运产生影响,细胞内Ga2+浓度升高,增强血管收缩,对血管舒张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升高血压。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可调节血管的舒张作用,对维持血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细胞膜上的钠钾泵、钙泵发生异常,最终导致体内钠离子升高,水钠潴留,血压升高。
炎性反应。炎性反应中的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与前列环素类物质、一氧化氮等之间的平衡关系破坏,导致血压升高。
因此,针对不同可能的机制出现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等。对于每个高血压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降压药来控制好患者的血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制假说来解释高血压,相应的也会有更多更有效的降压药物问世。
总数 0
发表评论返回
发表您的看法
专题推荐
精彩话题